一、产品概述
气控红外感应风门是一种以 “压缩空气为动力源”,通过 “红外传感器自动识别人员 / 车辆”,实现风门自动开启、关闭与闭锁的智能控制设备。其核心价值在于:
1.安全优先:杜绝手动开关风门时的碰撞、夹伤风险,同时具备 “双向闭锁” 功能,防止两道风门同时开启导致通风系统紊乱(如矿山井下的风流短路);
2.智能高效:无需人员手动操作,感应距离可达 1-5 米(可调节),响应时间<0.5 秒,人员 / 车辆通行无需停留,大幅提升作业效率;
3.稳定耐用:气动驱动结构简单、故障率低,适配高湿、高尘、多振动的恶劣环境(如矿山井下、隧道),使用寿命可达 8-10 年,远高于传统电动风门。
二、核心优势
1. 全自动化运行,零人工操作隐患
红外感应触发:风门两侧安装高灵敏度红外传感器(可区分人员、车辆与杂物,避免误触发),当人员 / 车辆进入感应区域时,传感器自动发送信号至气动控制系统,驱动风门平稳开启;
延时自动关闭:通行结束后,风门根据预设延时(10-60 秒可调节)自动关闭,无需人员回头操作,避免 “忘关风门” 导致的通风失效;
双向闭锁保护:采用机械 + 气动双重闭锁结构,当一侧风门开启时,另一侧风门强制锁定,无法开启,彻底杜绝 “两道风门同时开启” 引发的矿山井下风流短路、瓦斯积聚等安全事故。
2. 气动驱动设计,适配恶劣环境
抗尘抗湿耐振动:气动执行元件(气缸、电磁阀)无电机、电路板等精密部件,可在湿度>90%、粉尘浓度>100mg/m³、振动频率<5Hz 的环境中稳定工作,完美适配矿山井下、隧道、冶金车间等场景;
低温适应性强:气动系统可适配 - 30℃-60℃的温度范围,在北方寒冷矿山或高温冶炼车间均能正常运行,无需额外加装加热 / 降温装置;
3. 安全防护升级,多重保障机制
防夹伤保护:风门边缘安装柔性缓冲条 + 压力传感器,若关闭过程中遇到人员 / 车辆阻挡,传感器立即检测到阻力,触发风门反向开启,避免夹伤或设备碰撞;
应急手动功能:配备机械应急手柄,当气动系统故障或断电时,人员可通过手动旋转手柄开启风门,确保紧急情况下的通行安全;
状态监测与报警:部分高端型号支持与中控系统联网,实时监测风门 “开启 / 关闭 / 故障” 状态,若出现 “风门卡顿、闭锁失效” 等异常,立即发出声光报警(地面控制室同步接收报警信号),便于运维人员及时排查。
4. 低耗节能,运维成本低
能耗低:气动系统工作压力仅为 0.4-0.6MPa,单扇风门开启一次耗电量(压缩空气折算电能)仅为 0.02 度;
故障率低:气动部件结构简单,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(MTBF)可达 5000 小时以上,每年仅需 1-2 次常规保养;
安装便捷:采用模块化设计,风门框架、气动系统、感应系统可现场快速组装,无需复杂土建施工,单组风门安装时间<8 小时。
三、工作原理:气动 + 红外的协同控制流程
气控红外感应风门的工作流程分为 “感应触发→气动驱动→自动关闭→闭锁保护” 四个阶段,具体原理如下:
感应触发阶段:红外传感器持续扫描监测区域,当人员 / 车辆进入感应范围(距离 1-5 米,角度 120°),传感器将 “存在信号” 转换为电信号,传输至气动控制柜内的电磁阀;
气动驱动阶段:电磁阀接收到信号后,接通压缩空气通路,高压压缩空气进入气缸,推动活塞带动风门门扇以 0.5m/s 的平稳速度开启(开启角度可达 90°,满足矿用防爆车、铲运机等大型设备通行);
自动关闭阶段:人员 / 车辆通过风门后,离开感应区域,传感器停止发送信号,电磁阀延时(10-60 秒可调)后切换通气方向,压缩空气推动气缸活塞反向运动,风门缓慢关闭;
闭锁保护阶段:风门关闭过程中,气动闭锁装置自动复位,锁定另一侧风门;同时,机械闭锁销插入锁孔,形成双重闭锁,确保两侧风门无法同时开启。
四、适用场景:覆盖多行业需求
气控红外感应风门凭借 “安全、智能、耐恶劣环境” 的特点,广泛应用于以下场景:
煤矿 / 金属矿井下:用于井下主运输巷、辅运巷、采区顺槽等区域,控制风流走向,保障瓦斯、煤尘浓度符合安全标准,同时提升矿工与设备的通行效率;
隧道工程:公路 / 铁路隧道施工中,用于分隔隧道内的 “新鲜风区” 与 “污浊风区”,自动通行功能可减少施工车辆停留时间,加快工程进度;
工业车间:冶金、化工、建材等行业的高温 / 高尘车间,用于分隔不同生产区域的气流(如避免粉尘扩散、高温传导),同时方便叉车、货车通行;
市政管廊:地下综合管廊的通风分区处,自动风门可根据管廊内的 CO 浓度、温湿度自动调节开启 / 关闭,保障管廊运维人员安全。